朱大韶《致吴江兄长》尺牍赏析
明代嘉靖年间,松江府华亭(今上海)诞生了一位以藏书闻名的文人雅士——朱大韶(1517-1577)。这位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的藏书家,辞官后筑“文园”藏宋版珍本,与吴承恩、何良俊等名士交游甚密,其书法虽为藏名所掩,却在尺牍中尽显真性情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《致吴江兄长
明代嘉靖年间,松江府华亭(今上海)诞生了一位以藏书闻名的文人雅士——朱大韶(1517-1577)。这位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的藏书家,辞官后筑“文园”藏宋版珍本,与吴承恩、何良俊等名士交游甚密,其书法虽为藏名所掩,却在尺牍中尽显真性情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《致吴江兄长
古代讲吃的书不少,但名气最大的还数《随园食单》。我猜你平时可能也刷美食视频。美食类短视频有吃播、探店,也有教做菜的,当然不少博主是兼而有之。打开长视频平台,纪录片频道里最多的也是美食类的视频。可以说,今天的人是有史以来接触美食类信息最多的一代人。《随园食单》可
明代吴门书派名家周天球的《致凌虚老兄尺牍》,以26×22.1cm的精巧尺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纸本草书兼具文人雅韵与生活温度。作为文徵明门下得意弟子,周天球被恩师赞“他日得吾笔者,周生也”,这幅尺牍正是其晚年书风成熟的典型之作,将技法功底与性情流露熔于一炉。
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珍品中,明代吴门书派代表周天球的《致南明老兄尺牍》堪称草书尺牍中的典范。这幅纸本草书纵27.6cm、横30.8cm,虽篇幅不大,却兼具艺术张力与人文温度,既展现了书法家“秃笔取劲”的深厚功力,也流露着文人之间真挚的情谊,是明代书法“以书载
天津博物馆藏邢慈静《行书临赵孟頫尺牍册》,以28.3×12cm的金笺小册,展现了这位明代才女不输男儿的书法造诣。此作不仅是邢氏传世稀作中的精品,更以临赵而不泥赵的艺术个性,在明代女性书家中独树一帜。
蔡京《节夫帖》全称《致节夫亲契尺牍》,册页,载宋人法书第三册之第四开,纸本,墨迹,纵32.2厘米,宽42.3厘米,行书。此帖流传有绪,钤有鉴藏印记,有“神奇”“墨妙”“安氏仪周书画之章”“王元美鉴赏”“薛氏家藏”等。
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里,吴宽《致职方先生尺牍》算不上最“出圈”的书法名作,却藏着明代文人最鲜活的日常——这两件尺寸仅二十余厘米的纸本行书,既是一封致谢信,更是一页浸着酒香与月色的诗稿,将“消暑雅聚”的意趣凝在了笔墨间。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吴宽《致启南契兄尺牍》,虽仅24.4×32.5cm的纸本行书,却堪称“小尺幅藏大意境”——既是明代行书的典型佳作,更是文人挚友间真挚情谊的鲜活载体,读来墨香与温情兼具。
本书辑入张元济先生与二百四十位友人的通信,共一千五百四十三件,收集宏富,是张元济研究一部十分重要的文献集。以往多年整理出版张元济信札集,十之八九系张致友人信,因此本书从另一侧面开辟了张元济研究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,意义不言而喻。本书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所编、
上海图书馆藏的文震孟《行草书致牧老手札》,虽为尺牍小品,却藏着明代书法“尚态”风潮里的独特风骨。文震孟出身书法世家,其曾祖文徵明是“吴门四家”之一,而这篇手札,既承家学雅韵,又跳出窠臼,尽显文人书家的真性情。
日本新艺伊斯特于2025年香港春季拍卖释出五册《明贤尺牍》,以远超估价22倍之势成交,斩获2千多万港元的亮眼成绩。今秋,承续上季拍卖,新艺伊斯特将于10月5日在香港举行秋季拍卖,精选297件拍品,涵盖现代与当代艺术、洋酒及中国书画三大类别,于当日分三节举行。此
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众多墨宝中,文彭《致东川判院大人先生尺牍》以25.4×27.4cm的方寸纸本,藏着明代草书的雅致风骨。作为“江南四大才子”文徵明长子,文彭的书法既承家学严谨,又藏文人洒脱,这封尺牍便是最好的见证。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文彭草书佳作——《致王屋先生尺牍》,纸本材质,纵26.9厘米、横33.6厘米,虽尺幅不大,却尽显明代草书的灵动意趣,是书家晚年人际交往与艺术心境的生动写照。
尺牍,作为古代书面交际中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,自上古以来即被称为“书”。书,这原本用以指代书写动作或还原挥运之理的字眼却暗中注定了2000年来尺牍与中国书法之间水乳交融的联系。
从内容上看,这是王羲之在阅读飞白书作品后发出的感慨与评价,表达了对飞白书体的赞赏与理解。其中“青于蓝”一词,源自《荀子·劝学》中的“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”,示飞白书体虽源于隶书,却具超越前人的潜力。